农业知识分享

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农技分享 > > 正文

高温喷药及浇水需要注意的“门道”你掌握了吗?

发布时间:2023-05-26

夏季是蔬菜生长的旺季,也是管理的关键期。在高温天气,浇水和打药是两个重要的环节,如果操作不当,不仅会影响蔬菜的生长和品质,还可能造成药害和中毒。

因此,我们要掌握一些高温时浇水、打药的技巧,避免低级错误,保证蔬菜的安全和高效。




高温时浇水要注意什么?

1、勤浇、隔行浇
不建议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,容易导致田间积水,根系缺氧,发生沤根、腐烂等问题。在日光温室或大拱棚内,应采取种植行与操作行隔行浇小水的方式,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,同时增加棚内空气湿度,降低棚内温度,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。


2、喷淋清水
在晴天的上午10点左右向植株喷淋清水(重点喷淋植株上部),以防上“旱”。这不仅为叶片补充水分,还能降低棚温。尤其是那些进入生长后期、根系吸收能力减弱的植株,喷淋清水对缓解卷叶、黄叶等生理问题,具有不错的效果。


3、浇水时间安排好
在露地生产中,浇水时间要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,温度降低后再浇水,减少因浇井水后水温低对作物根系带来的伤害。尤其是傍晚浇水可有效地降低夜温,拉大昼夜温差,减少植株夜间的呼吸消耗,有利于养分的积累。切记中午不要浇水,避免蔬菜根系遇冷水刺激后出现“炸”根现象,从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。


4、控水后忌浇大水
有的菜农因担心植株旺长等原因而长时间过度控水,此时浇水应注意先适量浇一次小水,使蔬菜经过3-5天的适应后,再适当加大水量浇1次,循序渐进地进行。

那种久旱之后,让其一次“喝饱”的做法是不正确的,会极易伤根,致使根系弱、引发早衰现象,并且也为各种根部病害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条件。



高温时打药要注意什么?

1、适当降低药剂浓度
大多数农药的药效随着温度的升高,药效也会增强,所以高温季节用药时应注意减少药液的用量,尤其要注意激素类的药剂,用药量重极易导致药害的发生,所以要根据温度的变化合理调整药剂的浓度。


2、注意喷雾质量
其实作物在进行药剂喷施时,作物叶片表面能够附着的农药雾滴是有限度的,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,叶片上的细小雾滴会凝聚成大雾滴而滚落、流失,反而使叶片上附着的农药量降低。

喷雾法一般要求喷雾的质量雾滴分布均匀,覆盖率高,以湿润植株表面不流滴为宜,这样就要求使用的喷雾器雾化效果要好,以减少药液的浪费。同时要注意喷药全面,尤其一些害虫喜欢在叶背产卵为害,喷施药剂时要尤为注意。


3、合理喷药防中毒
请注意:以下3种天气不要打药:

大风天气易中毒。刮大风时不宜用药,大风容易使喷洒的药粉或雾滴随风飘扬,不能均匀附在农作物表面,也会漂浮在施药人员身上,从而导致施药人员中毒。

阴雨天气易流失。阴雨天喷药雨水能直接冲刷掉药剂,不仅影响效果还会造成水域污染,一般拌种用的药剂受雨水影响小,乳油由于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油膜,对雨水冲刷有一定抵抗力,而粉剂和可湿性粉剂最不耐雨水冲刷。

高温天气易分解。高温会使农药分解加速、药剂挥发,所以高温不宜打药,因农作物在炎热天气时新陈代谢作用旺盛,叶片气孔开放,药剂很容易进入作物体内而发生药害。

4、注意稀释倍数和喷雾器密封性
夏季高温季节施药,更要注意兑足水量,保证稀释倍数。忌桶内药液过满,有的农户喷药时,喜欢把喷雾器桶内药液装得很满。这样做不仅对喷药不利,更重要的是,如果喷雾器盖子封闭不严,施药人员在田间行走时,药液溅出沾到身上,高温季节很容易造成人员中毒。

正确的做法是:配药时桶内药液的上液面应在刻度线以下,而且盖子的封闭圈必须完好,确保盖子封闭严实。


5、提高农药利用率
注意增加药剂黏着性。露天作物使用农药时应选择耐雨水冲刷的药剂和剂型。很多作物种类,叶片表面有绒毛或较厚的蜡质层,如玉米、大葱、姜、芋头等,药液在绒毛、蜡质层上容易形成液滴,不能全面接触植株叶片表面,施药时可以在药剂中加入有机硅等助剂来增强药剂的效果。


以上就是高温时浇水、打药的一些窍门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夏季是蔬菜生长的关键期,也是管理的难点期,我们要根据天气和作物的变化灵活调整管理措施,保证蔬菜的安全和高效。同时,也要注意自身的防护和安全,避免中暑和中毒等意外发生。